
2014年12月25日,央视新闻频道《被滥用的抗生素》新闻节目中报道,鲁抗医药被曝光大量偷排抗生素污水,浓度超自然水体10000倍,关于红霉素、罗红霉素、氟诺沙星等9种常用抗生素的总浓度最高超过2000ng/L。
2014年12月28日,羊城晚报报道了来自暨南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莫测辉对广东自然水体抗生素污染的学术型概述,例举了珠江口养殖鱼塘水体中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和四环素等为其他养殖区的3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几十倍;广、汕猪、牛养殖场检测出喹诺酮类(洛美沙星和诺氟沙星)、磺胺类等抗生素;广州有机蔬菜基地土壤检测出喹诺酮类抗生素,平均含量在0.80-24.95 μg/kg之间等写实数据。
2014年3月24日,湛江检验检疫局转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多次通报我国输美罗非鱼产品药物残留问题的现状,并有多批次被退货,显示美国将在2015年加码对我国输美罗非鱼产品药物残留检查。
此外,全国主要河流黄浦江、长江入海口、珠江都检出抗生素,珠江广州段受污染惊人,真实的反映出我国地表水中抗生素污染严重。自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各种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对治疗动物疾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和负面影响。无独有偶,水产养殖业中抗生素在促生长及疾病防治起到极大的作用,给整个产业受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特别是耐药性、残留问题等引发网上广泛热议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各种呼声和诉求不绝于耳,水纪元团队将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利弊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的对策,引发大家更加理性的思考,为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和保护人类的健康提供借鉴。
抗生素种类及使用概况
截止当前,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已经成为世界上用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主要的抗生素类型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β-内酰胺类、氯霉素类等。全球抗生素年均使用总量约为10-20万吨。西方国家药物处方中抗生素仅占30%,而我国药物处方中抗生素的比例高达70%。此外,在欧盟,有9种物质由于没有可确定的安全残留水平而禁止使用:氯霉素、氯仿、氯丙嗪、秋水仙碱、 胺苯砜、地美硝唑、灭滴灵、硝基呋喃(包括痢特灵)和罗硝唑,仅批准了土霉素(仅限于治疗用)、氟甲砜霉素、沙拉沙星、红霉素、磺胺类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或邻里氧普林用于水产养殖;在美国,氯霉素、地美硝唑、痢特灵(经批准的局部使用除外)、硝基呋喃唑酮(经批准的局部使用除外)和氟基奎诺酮等被禁止在水产养殖动物饲料中使用。
水体中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
网络帖子“珠江水抗生素超标,亟需纳入饮用水检测标准”,立即引发人们的关注,甚至有调侃者揶揄“以后感冒是不是只要喝水就好了”,这句调侃的背后,事实上正成为一种社会担忧。今年3月7日,人大代表钟南山再一次将“水产养殖滥用抗生素“的负面影响引爆了媒体,他认为目前我国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现象普遍,是造成水体抗生素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将抗生素的污染来源直指我国的养殖业,一“语”惊起千层浪,引发广泛讨论。那么自然水系中抗生素主要来源有哪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用抗生素类药物,近一半未被利用的抗生素及被人体转化后成为代谢产物等随尿液等排出体外;第二,动物饲料及水产养殖;第三是药厂和医疗废水,抗生素在人类医用药物使用量占处方药总量的6%以上,在兽药用量中占到70%。作为抗生素污染源之一的水产养殖业,务必认清及合理的利用抗生素,使得水产养殖业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水产养殖用抗生素使用利与弊
抗生素对水产养殖的积极作用
防治疾病
水生动物疾病有许多是由于致病性细菌、真菌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感染引起的,如鱼类的烂鳃病、肠炎病、水霉病,中华绒毛蟹水肿病,对虾的烂肢病等。利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杀灭这些致病微生物,如氯霉素可以抑制淡水养殖中的致病性气单胞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以抑制海水养殖中的致病性弧菌,制霉菌素可以抑制某些真菌的感染。抗生素的应用使得水产养殖上许多暴发性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是抗生素在水产上得以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
促进生长
大量研究证明,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改善水生动物的肠道状况,如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肠道的有效吸收面积增加等。这些变化能够更加有利于养殖动物的消化吸收,提高动物对饵料的利用率。另外,在生产中投喂含某些抗生素的饵料可以减少肠道微生物的产氨量,减少养殖对象用于维持氨引起的代谢增强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使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用于生长。
节约营养成分
抗生素在水产的使用可以减少养殖对象对维生素、氨基酸以及矿物质的需求。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节约维生素B1、B2、B6、烟酸、生物素等营养成分。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应用带来的副作用
耐药菌株的产生
在生产上低剂量、长时期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后,会出现药效减弱或完全消失的现象,这是因为病原菌对抗生素产生了抗性或耐药性,即产生了耐药菌株。耐药菌株的产生使得生产上用药量越来越大,药效越来越差,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防治难度。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也对人类的公共卫生构成了威胁。200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了“关于控制食用动物抗生素耐药性的全球原则”咨询会,呼吁各国对抗生素谨慎使用。
在水产品中产生药物残留
抗生素使用后进入水生动物的血液循环,大多数会被排出体外,极少数则会残留在体内组织中,并且随着多次使用在体内蓄积起来。抗生素的残留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影响水产养殖业本身的发展,特别对水产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不断增加负荷。
破坏了微生态平衡
水是水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其中有许多有益微生物,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水生动物的肠道里也有大量有益微生物,如乳酸杆菌、部分弧菌等。它们在维持水环境的稳定、水生动物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成为水产动物体内外微生态平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抗生素的使用在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可能会抑制这些有益微生物,使水生动物体内外微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微生态环境恶化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新的疾病。
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
抗生素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吞噬细胞的抑制。一是抗生素直接影响吞噬细胞的功能;二是通过影响微生物而影响吞噬细胞对微生物的趋化、摄取和杀灭等功能。据报道,采用土霉素注射鲤鱼,可以明显地抑制鲤鱼的细胞免疫机能。抗生素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但其利弊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已经受到许多专家的普遍关注。因此,为了人类的健康和水产养殖的发展,应该科学、合理地认识抗生素使用的利和弊,在生产中谨慎使用抗生素。
如何减少水产养殖抗生素使用?
据研究显示,抗生素的有效期是2年左右,之后就会产生抗药性,如果投放得多,失效的周期会缩短。水污染导致需要放置大量的消毒剂、渔药,但这又会加重水污染,因此需要再添加更多的新渔药,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当人们长期食用含有三致作用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这些残留物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或在人体内蓄积,最终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因此,积极推广使用无公害水产殖操作规程和生产标准,提倡用微生物制剂和中草药来改善水产养殖环境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美籍微生物学家何增国表示,以过度化药用为标志的“消杀”模式已走到尽头,在可持续生态养护成为主导的模式中,水产微生态则是关键。
微生态制剂通过有益微生物竞争性地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刺激机体提高免疫力,从而起到防治畜禽疾病的作用。然而,畜禽发生疾病后,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效果往往不如抗生素明显,在实际使用中,主要还是用于预防疾病。因此,“微生态制剂预防+抗生素治疗“联合使用,一方面可以改善抗生素滥用的局面,另一方面水产动物抵抗力增强,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抗生素的使用几率,如此良性循环,必然生产出健康安全环保无公害的绿色水产品!
因此,为了人类的健康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充分科学、公正地认识抗生素在水产养殖应用中的作用。